文章搜索
热门关键词: 情绪识别 行为识别 访客 人脸识别 机器人

路可学院

旨在进行行业政策研究及行业知识教育,致力于对行业培养与引领,推动行业共同进步。

警惕!医院人脸识别闸机易"踩坑",选用健康码人脸测温通道须谨慎

      疫情防控,医院是首要“战场”,全国各地各医院均保持严防态势,采用多种防控方式对人群进行检测、甄别、筛查、分流、隔离,对感染人员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医院人口流量及人口密度均比其他公共场所大得多,也是交叉感染的高发地,在入口处对进入医院人群的检测与分流尤为重要,医院入口管控,是防控管理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医院对入口管控,主要集中在门诊与住院楼入口。这两个区域虽然都是入口,但是管理重心却不同;门诊楼入口,主要进行体温异常者筛查、健康码“状态异常”者筛查以及出入过“疫情高风险地区”者筛查,这几类人群存在较高概率的感染及传播风险,能否在门诊楼入口处及时发现该类人群至关重要。住院楼入口主要进行入院者的身份核查,未经身份核查的人员,将禁止进入,确保院区康养者环境安全。

健康码闸机,健康码测温闸机,苏康码闸机,天府码通道闸,赣通码验证,天府码验证闸机,吉祥码验证,路可路美健康码闸机,路可路美健康码一体机,速康码闸机.jpg

      医院这些关键入口,有哪些“坑”是容易踩的呢?

      很多供应商在给医院提供健康码闸机、人脸识别闸机或测温闸机时,由于缺乏相关行业方案经验,未系统地考虑医院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医院人流量大、入院者心态急躁、小孩子及老年患者众多、广泛存在行动不便之人,也不乏较多坐轮椅与推车病人等。医院情况复杂,如果考虑不周,所提供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将问题百出,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过走访,部分医院在上线人脸测温闸机、健康码验证闸机或人脸识别通道后,过段时间就暂停使用或直接废除使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院不得不采取如此“伤痛做法”,本文将对医院在选择闸机时容易出现的“踩坑”进行揭秘,供大家参阅,防止“复踩”。

      ➲  坑一:测温不准

       笔者走访了安徽某专科医院,该医院在门诊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测温通道闸机,对通行人群进行体温测量,出现大量体温检测严重不准情况,造成系统对大量正常体温者进行误判,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就医。

      目前市场上使用在闸机领域的测温方式一般分为:热成像传感测温,热电堆传感测温;枪型远距离体温检测、中距离额温检测、近距离腕温检测等方式。不同的测温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而定,如果是在室内稳定环境中进行测温,这三种都是可以的。远距离测温虽然在使用的便捷程度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近距离测温精准度更高。为确保测温的准确性,医院应尽量选择室内进行体温测量。如果室内测温不具备条件,只能使用室外测温,建议优先选择近距离测温,比如腕温测量方式(手腕测温方式),或者搭建雨棚,确保测量环境的稳定性。

      这种“坑”需要通过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及相应测温产品进行避免。

      ➲  坑二:闸机夹人

       笔者走访了湖南长沙某医院,该医院在入口处安装了人脸识别测温摆闸,经过仔细观察,闸机安装了4对红外感应装置,但是为什么还是出现了很多闸机夹人现象呢?小孩子被卡夹现象尤为突出。经过分析发现:人脸测温闸机虽然具有红外感应装置,但是其传感装置数量不足,存在探测空白区域;其次,红外传感装置感应探头安装布局不合理,存在探测死角;再次,所使用传感装置探测感知及响应算法并没有根据医院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针对性的适配与优化,仅采用通用模型进行控制,存在判断逻辑上的空白。所以,出现闸机夹人就在所难免了。

      “闸机夹人”在很多医院频发,这种“坑”是不太容易避免的,这依赖于通道闸机厂家具备完备而先进的传感探测技术以及通道闸机电机及闸摆独立控制技术,能够对潜在的闸机卡夹风险进行感知、预判、识别与控制,解决好医院闸机夹人现象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  坑三:闸机卡机

       笔者走访了南京某医院,该医院在门诊大楼前安装了数台人脸测温闸机,在使用3个月后,设备开始出现卡机现象,在早高峰事情尤为频繁。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①.人脸测温机闸机系“拼凑”而成,一般采用闸机+人脸机+测温模块进行拼凑。这种人脸测温主机与闸机直接“硬搭”,没有经过任何适配优化、协同优化及电气指数联调,必然会造成间歇性“宕机”。

      ②.人脸测温闸机耐用性不足,无法适用医院高峰期较大人流的通行压力,严重设备发热与元器件磨损极易造成固件程序无法正常运行或“硬件卡壳”现象。

      一般而言,选用具有口碑的知名品牌产品,尽量不使用所谓“价廉物美”的产品,即可避免此类“踩坑”。

      ➲  坑四:识别率不准

       笔者走访了四川某人民医院,该医院在住院楼安装了四通道的人脸识别闸机,对进入住院楼的人员进行1:N的人脸身份识别(即:直接刷脸通行,从所有住院注册人员中搜索出某人),已办理住院手续者在成功完成人脸时候后闸机开闸放行,对未办理住院手续或未在医院系统中登记的人员,则禁止通行。该出发点非常好,为了确保住院区域安全,同时也方便住院者或陪护人员进出,为病人提供安静的康养环境,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并未经过医院注册登记的人“绕过”人脸识别,而被人脸机错误识别而进入住院病区,使得人脸识别通道闸机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这种现象被称作人脸识别系统的“误识”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所采用的人脸识别算法质量不高。算法是人脸身份识别的核心,高质量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两高两低”特性:高精准度、高效率、低拒识率、低误识率;低质量的人脸识别算法则相反。

      这种“坑”的规避要点在于选择人脸识别通道闸机时,应根据人群规模、身份识别模式尽可能地选择高质量的人脸识别算法。

      ➲  坑五:健康码识别作假

       这类“坑”属于高风险坑,使用这类健康码人脸测温闸机,表面上看似进行了健康码扫码,系统也能够“有模有样”地进行健康码状态验证,但这种健康码验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码查验,其验证方法是对健康码进行“拍照”,并对拍摄所得图片进行红黄绿颜色判断,如果颜色是绿色则放行,黄色或者红色则禁止通行;也有少部分产品通过对健康码图片上的时间与当前标准时间进行比较,时差不大且颜色为绿色者进行放行。其实,健康码信息是实时动态变化的,这种模式均没有与国家卫生部门数据中心进行真正的实时交互验证,并无法精准验证健康码的真伪,就医者可以通过盗用“他人健康码”、使用早期的“截屏码”、或者造假的“健康码”逃过这种检验。而健康码验证的核心使命是筛查出真正的风险人群,而该类人群往往会想尽各种方法逃脱检测,这种检测手段恰恰给了这类人群可趁之机,带来严重的疫情传播风险,必将给医院单位带来“严重防疫不力”的问责。

      这类“坑”尤为要注意,务必使用实时在线的健康码数据查验接口进行健康状态核查。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全国要全面落实‘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一码通行’要求,做到凭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防疫健康信息码(即国家健康码)‘无异常’信息或各地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不需要再重复重复出示其他疫情防控码”。鉴于国家健康码数据的全面性,健康码验证建议优先使用国家健康码。各地方健康码平台建设情况多种多样,如果使用地方码验证,需要使用单位向当地疫情防控数据中心进行健康数据比对服务接入申请,申请批复成功后方可进行地方健康码状态核验。

      ➲  坑六:低温天气设备失灵

       这类“坑”其实是不应该踩的,很多厂家通过低价获得客户“青睐”,让客户误以为选到了“物美价廉”的产品,殊不知,一份价格代表一份品质。低温天气设备失灵的现象一般发生在设备室外布置或者大厅内无防寒抗冻设施的场景下,当低温天气来临,设备内出现凝露或结冰现象,设备就出现“反应迟缓”、“卡顿”、“异常误报”、“卡机”、“线路短路”、“死机”、“开关闸异常”等问题。低端的产品,由于厂家产品成本控制因素或者行业经验因素,设备在设计之初,就未考虑可能面临该类问题,也无相应方案及经验进行该类问题的解决;不仅如此,这类问题,通常情况是难以发现的,只有当低温天气来临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让厂家在该类产品交付时往往侥幸过关。如河北某医院,在2020年9月份采购了一大批次人脸测温闸机,9月的天气设备无故障运行,厂家顺利完成设备交付,但在使用了3个月后的12月,由于天气降温,设备无法正常开关闸,造成就医患者在寒冷的天气下长时间严重拥堵。

      规避这类“坑”的方法为选择高品质的产品,同时需事前确认所选产品是否具有抗冻防凝露的功能设计。

      以上是路可路美为大家梳理的医院在选用健康码人脸测温闸机可能遇到的一些踩坑情况,供大家参阅,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敬请大家拍砖。

      以上内容为路可路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健康码闸机,健康码测温闸机,苏康码闸机,天府码通道闸,赣通码验证,天府码验证闸机,吉祥码验证,路可路美健康码闸机,路可路美健康码一体机,路可路美闸机.jpg